向摄影艺术的巅峰攀登 ——记摄影艺术家李旭昌 徐火旺

2018-07-04 12:43 阅读(?)评论(0)

向摄影艺术的巅峰攀登

——记摄影艺术家李旭昌

徐火旺

 

摄影艺术家李旭昌是邯钢集团生活部的职工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,半道出家——他迷上了摄影创作。按知情人的话说:是从爱好者到发烧友,一直红红火火凯歌高奏。二十多年中,他铭记自己摄影创作,其乐无穷;以影会友,快乐无比的人生格言,奔走于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的十几个省(市、自治区),创作了大量作品,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。涉及社会掠影、山光水色、风土人情、人体艺术等,取得了不菲的成绩,得到了社会的肯定。

他拍摄的《老人赶上新天地》获全国摄影大奖赛三等奖;《金秋河灯天际来》获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;《不仅是吸引》获全国摄影赛天鼎杯佳作奖;《腰鼓》参加日本佐佰市摄影艺术展获优秀奖;《南海晨曦》曾在中央电视台3套播出。如今他已是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、《中国摄影报》创作俱乐部会员、中央电视台《瞬间世界》摄影俱乐部会员、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、香港特别行政区《亚洲视觉》杂志社记者、《中国旅游信息报》记者、《邯郸文化》记者、邯郸市摄影家协会理事、邯郸市戏曲学会副会长。俨然从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步入了艺术家的行列。

    看李旭昌的摄影作品,首先感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,质朴自然中透射着作者缜密独到、充满创意的构思。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。说到生活,通常会以为摄影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,但在实际创作中,并不是所有从业者的灵感都能和生活中那美好的、值得记录的画面产生如期碰撞的。这需要对生活有长期的倾情厮磨,宽泛的体察和了解,才能在万象丛生的生活海洋中产生挚爱至深的感悟,从而生发灵感,在按下快门的瞬间,使自己心仪中的景况变为永恒的艺术品。旭昌在创作实践中,总是以其勤奋、耐劳的韧劲,不计山高路远,酷暑严冬,四处采风。到过繁华的都市,也到过贫困的老、少、边、贫地区。每一次拍摄,都是从与拍摄对象面对面的交流切入,力求在心灵上与拍摄对象产生共鸣,共同来完成拍摄,以保证作品的真实、自然与和谐。而对于一个摄影艺术家来说,要成就一件艺术品,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,因为摄影艺术不仅要求作品有艺术层面的要素,更要求作品具有对社会或观赏者产生一定影响的深刻内涵,这里需要的是作者的创意。创意渗透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,成为各领域中成功者的制胜法宝,而在艺术领域则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分界线。李旭昌的《老人赶上新天地》正是以此打动评委们心际的。整个画面以一幅硕大的互联网广告为背景,意蕴新天地的时代象征,广告前面伫立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。从艺术层面看,画面构图新颖,层次清晰,质感强烈,影纹细腻。特别是伫立着的老人,根根须发、条条皱纹都清清楚楚地刻划在老人那会心微笑之中,从而把老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表现得朴实真切。如果说,我们从作品的画面上欣赏到了作者摄影技艺的娴熟和精到。而最难得的是,他把这一、一通过一个字相约在同一时空,创意性的表现了我们整个社会科学、现代,和谐、共进的发展与繁荣。

    一个摄影艺术家能够在全国的赛事上拿奖,固然是对其技艺水平和对社会贡献的一种肯定,但远不能涵盖一个艺术家的全部贡献。因为任何一个摄影艺术家获奖作品总是少数,而大量的是种种原因不能参赛的作品。这些作品一样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求,也一样倾注着作家的心血,往往更能显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品格。邯钢集团公司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邯钢的愿景目标,为实现这一愿景目标,生活部扎实推进大环境治理,积极开展绿色邯钢,绿色家园创建活动,为了真实准确反映这项活动的成果,李旭昌不辞辛苦,起早贪黑,凭着对邯钢的热爱,凭着对艺术的追求,拍摄了大量反映绿色邯钢的作品。从集团总部到各厂厂区,及至集团分布在市内的各个生活区,在高大建筑物的间隙,以绿树掩映的大道、造型各异的绿化带为枢纽,疏密有致的串联着绒绿勃发的草坪,风姿卓越的奇树,姹紫嫣红的花坛,秀丽典雅的园林,假山、凉亭、小桥、流水……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企业——“邯钢集团的风采和新貌。为此,《邯郸文化》为李旭昌出版了一本《绿色邯钢踏春来》的特刊,辑选的一百多幅照片,成为了向社会、向世人介绍邯钢、宣传邯钢的一个亮丽窗口,彰显出了一个人、钢铁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邯钢的优美画卷。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大家庭的火热情怀。这些作品显然不是冲什麽大奖赛来的,但每张作品从选景构图到拍摄制作都显露出了他细密神思的匠心。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他在艺术上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的心境。正像他所说的: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过程。我热爱生活、热爱大自然,用摄影家的眼光去发现、记录周围的事物,并通过镜头表达自己的情感。正是这朴素无华的心态成就了他摄影事业上的成功。

说到心态,旭昌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。那是2000年的9月份,他为参加金秋碛口全国摄影大奖赛,亲赴当地采风。住到一个叫李家山的村庄,村民李建新热情地接待了他。当他住进这个家后,才对路上看到当地的荒芜和贫困有了切肤感受,连续几年的干旱,使这个五口之家没有余粮,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。两个大点儿的男孩因上不起学外出打工,13岁的女儿李梅勉强上学。从那时起,旭昌和这个家庭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初时,每年寄些衣物和学习用品。到2004年,李家山再次因干旱绝收,李家陷入极度艰难的境地,连李梅也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。旭昌得知情况后,先是寄去300元钱让李建新继续女儿的学业,随后又送去衣物、大米帮李家解困。直到2005年春节前还给李家寄去多件衣物。李旭昌说:只要需要,我会尽我所能一直接济他们。从表面看,这件事似乎和摄影艺术本身没有什麽关联,但却是艺术家所应有的品质,记得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马少波先生,在为《艺海轶闻》一书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: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,往往是密切联系着的。艺术美和心灵美互为表里,这两者高度结合,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。这倒不是说李旭昌已经是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了,而是说他具备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思想品格。这是他这个半道出家的业余摄影爱好者,从发烧友到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    旭昌也是过知天命之年的年龄了,在单位有一份足以让他过清闲日子的收入。但他总在嘴上挂着这样一句话:我爱祖国,爱钢厂,爱家乡的山水和父老乡亲,我要用手中的相机,记录下人世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,为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尽微薄之力。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中常给人一种假、大、空的印象,但你和旭昌相处就不会有这种感觉,因为你看到的李旭昌至今仍是精神饱满,自信心十足,整日忙忙碌碌地实施着他的摄影计划。此情此景,我们只能祝福他未来的成功,祝福他早日奔上摄影艺术的巅峰。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123 下一篇:1130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